成都世运会以 "能改不建" 为核心理念,27 个竞赛场馆全部采用改建或临建设施,其中 18 个为既有场馆局部改造提升,9 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。例如,桂溪生态公园的草地上 "生长" 出可拆除的帐篷和看台,承办掷准飞盘比赛,赛后迅速恢复绿地原貌;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通过租赁 UPS 电源、扩声系统等大型设备,节省建设成本的同时减少碳排放。这种 "场馆 + 公园" 的模式,让世运会真正融入市民生活,观赛上座率提升 30% 以上,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席何塞・佩鲁雷纳称赞其 "场馆设施达到世界级水平"。
在能源领域,东方电气集团提供的 24 辆氢能公交车穿梭于世运村与赛场之间,搭载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,百公里氢耗不到 4 千克,综合续航超 500 公里,实现零排放运输。城北体育馆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和节能灯具,降低空调能耗 15%,同时通过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,市民投入塑料瓶即可兑换碳积分,累计兑换特许商品超 2 万件。
大家还在搜:成都世运会构建了 "科技 + 文化" 的三维赋能体系,88 项科技产品覆盖赛事全流程。全球首款文商旅体专用双足机器人 "镋钯" 化身啦啦队员,搭载 19 寸屏幕和仿生步态系统,可同步完成舞蹈动作与三星堆面具、川剧脸谱的文化符号切换。越凡创新的智能机器人矩阵实现安保巡逻、物资配送、零售服务全链条覆盖,其中 F2 室外巡逻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和 AI 识别系统,异常预警准确率达 98%,与交通勤务机器人协同构建的智能物流网络,使工作效率提升 40%。
在运动训练领域,耀动魔方智能设备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,实时捕捉运动员动作数据并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;低温冷疗舱在 - 120℃环境下 3 分钟即可缓解肌肉酸痛,成为运动员恢复的 "秘密武器"。观众则可通过 VR 设备 "坐在" 运动员身边观赛,AR 技术让金沙太阳神鸟从遗址飞入场馆,与运动员身影叠加形成奇幻场景。
本届世运会将巴蜀文化基因深度融入赛事肌理。开幕式上,24 伎乐舞蹈以永陵石刻为蓝本,展现晚唐宫廷乐队的多元融合;武术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,来自埃及、巴西的选手在赛场上演绎太极拳的刚柔并济;龙舟作为皮划艇分项,在兴隆湖上演百舸争流的壮leyu·乐鱼网页登录观景象。
从细节设计看,吉祥物 "蜀宝"" 锦仔 "的服饰融入太阳神鸟纹和芙蓉花瓣元素,川金丝猴内耳镶嵌三星堆图腾;火炬" 竹梦 "以青铜大立人像为原型,底部雕刻凤鸟纹,出火口采用太阳冠造型;奖牌盒采用国家级非遗青神竹编工艺,十字形编织法暗含" 节节高升 "的美好寓意。这些文化符号通过机器人变装、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手段呈现,实现" 硬件 + 软件 + 文化 " 的深度融合。
成都世运会创新构建 "赛事 + 公益" 模式,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上线 "低碳世运・共植未来" 公益林,用户通过步行、骑行等低碳行为积累绿色能量,已吸引超 500 万人次参与,累计碳减排 1.86 万吨。赛事期间,15 个智慧驿站回收再生资源 5000 吨,物联网垃圾分类系统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。
赛后利用方面,7 处临建场馆将改造为惠民体育设施,竞赛器材统筹用于青少年训练和全民健身;世运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将转入社区服务,氢能公交车线路优化为城市常规公交线路,持续服务市民出行。这种 "办赛即惠民" 的理念,让简约办赛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期动力。
成都世运会用 "少即是多" 的哲学,重新定义了大型赛事的价值维度:通过绿色科技降低碳排放,以文化创新提升赛事内涵,借全民参与放大社会效益。正如开幕式上 "碧水、绿地、晚霞、夜空" 构成的天然舞台,这场 "简约不简单" 的盛会,正为全球体育赛事提供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范本。
相关搜索: